香港政府7月初公布同性伴侣登记制度法案细节,意在赋予在海外有婚姻登记的同性伴侣有限的权益, 包括医疗及处理身后事的权利,引起热议。
阿宝是一名男同志,与伴侣在一起一年多,已将彼此视为长期伴侣。他说,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刻就觉得与自己的期望有很大落差。
“我一直以为是跟我有关的,原来只是跟少部分人有关。”因为经济拮据,阿宝说,这让他有种被排除在外的强烈感觉。
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基于两年前香港终审法院的判决。
2023年,前民阵召集人岑子杰就香港不承认同性伴侣关系提终极上诉,香港终审法院裁定岑子杰部分胜诉,并要求港府两年内订立“替代框架”以在法律上承认同性伴侣关系。
香港政府已于7月16日向立法会提交《同性伴侣关系登记条例草案》进行首读及二读。
根据条例草案的文件,若要在香港做同性伴侣登记,其中一个条件是“双方已于港外注册同性伴侣关系”。
被排除在外的“基层同志”
37岁的阿宝从事社福界工作。他说,自己大约是在30岁的时候,开始思考婚姻的事情,当时他跟前男友交往,觉得那个阶段适合去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
只是香港没有同性婚姻,而经济压力一直存在,尽管有结婚的意欲,但他并无法付诸实行,“我想婚姻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人生里程来的,”他说。
碍于家庭上的责任与负担,要拿出一笔金钱到海外结婚,会对两人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他预计最少也要花费接近十万港元。阿宝告诉BBC中文,目前到海外结婚并不在他们考虑的选项里面。
即使香港有婚礼策划公司为LGBTQ+群体提供线上的海外婚姻注册服务,但仍需花费过万港元,也令他们有点却步,“金钱一直以来都是(结婚与否)最大的考虑。”
据香港平权组织“萌家香港”的资料,本地婚礼策划公司Next Chapter为LGBTQ+社群提供在港登记美国同性婚姻的服务,在2021年的入场费是1.8万港元,而香港异性婚姻注册费不到2千港元。
当终审法院要求政府两年内订内替代框架之后,阿宝曾经期待,在“替代框架”之下,他与伴侣在香港或可透过类似民事结合的方式,让彼此的伴侣关系在法律上得到认可。
不久前, 在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上,立法会议员严刚向负责该事务的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官员提问:“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同性伴侣而言,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去第三国登记,在内地也没有办法登记。如果局方建议的条例草案获得立法会通过的话,这是否会对于部分没有经济能力的同性伴侣构成不平等的待遇?”
该事务局后续在回覆BBC中文时表示,政府在登记同性伴侣关系时,必须确认其关系为已作出承诺及稳定的关系,规定登记人须具备港外依法登记的做法可为此提供客观和清晰的凭证,在行政执行上较为可行;对登记人而言,可减少在核实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便,故政府认为有关要求合适。
阿宝说,感觉政府的登记制度只为已于海外注册登记的同性伴侣而设,“香港很多基层同志,我觉得自己未算是很基层…我见过有更多再基层一点,例如做7-11、OK(便利商店),他们也有伴侣,那他们要怎么结婚呢?要储多久的钱才可以去外国结婚呢……。”
“有种感觉是,作为基层好像不deserve去结婚。”
香港并未有针对LGBT群体的贫困状况研究,但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威廉姆斯研究所(Williams Institute)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约有17% LGBT群体活在穷困的生活当中。
Read more :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994e00dlr2o/simp